最新动态

京城上海热展“古蜀宝藏”策展人推荐看点

2025-02-24

“探秘古蜀文明之三星堆与金沙”展览近日在北京大运河博物馆(首都博物馆东馆)盛大开幕。尽管北京连日高温,观众热情不减,纷纷前来一睹文物风采。

北京大运河博物馆(首都博物馆东馆)“探秘古蜀文明之三星堆与金沙”展览现场 新华网 刘璐 摄

借展说展 观展策略

来自四川广汉三星堆博物馆、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等12家文博单位的265件(套)古蜀文明特色文物齐聚京城。这些展品被分为“发现三星堆”“解读三星堆”“定位三星堆”三个篇章,全面展示了三星堆与金沙文明的独特魅力和艺术成就。

策展人、首都博物馆研究馆员高红清介绍:“由于三星堆和金沙文化存在时间上的先后关系,本次展览特别选择了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的一些典型器物,如眼形器、蛇、龙、虎等,还有玉环、玉璧以及近期新清理出的文物,如4号坑和其它坑新发掘的未展示文物。我们精心挑选了20多件进行展出。”

高红清表示:“展览的设计初衷是为了让每个人都能从自身角度去研究三星堆。我们从研究角度出发,关注考古信息,包括出土报告,了解文物的发现过程及其基本形态;其次是对文物的解读,结合古代文献和大家熟悉的古代典籍《山海经》《周礼》等,观众可以从这些材料中得出自己的结论。”

“网红”文物背后的故事

三星堆与金沙文化紧密相连,共同描绘出古蜀文明发展的壮丽画卷,在世界青铜文明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这是在三星堆遗址考古发掘现场3号“祭祀坑”拍摄的青铜面具。新华社记者 沈伯韩 摄

2021年,三星堆遗址出土了一件经纬组织明显的丝绸实物残留物,7个“祭祀坑”中也发现了大量丝织物遗痕,这表明3000年前的古蜀王国已经开始使用丝绸。

“三星堆丝绸制品残留物的发现证实了古蜀是中国古代丝绸的重要起源地之一。”四川省文物局局长唐飞表示。

修复焕生机 文明得重现

郭汉中是三星堆博物馆陈列保管部副部长,从事文物修复工作已有40年。作为资深修复师,他深度参与了三星堆目前发现的全部8个祭祀坑的发掘工作,累计修复文物超过6000件。

1986年,青铜纵目面具和青铜大立人都是在三星堆遗址二号祭祀坑出土的。当时,青铜大立人被发现时已经断裂成两截,下半部分因氧化严重而无法承受重量,最终通过内加固的方式修复,得以展示在观众面前。

修复千年之前的文物并非易事,尤其是三星堆出土的这些缺乏参考资料和线索的文物,修复难度更是超乎想象。

谈及这些复杂造型的青铜文物在修复时的难度和挑战,郭汉中表示,“最大的难题在于这些文物从未有人见过,手头没有任何相关资料和线索。青铜器长埋地下,其物理特性发生的变化难以判断,是否存在材质疏松等问题,需要通过大胆假设、小心尝试,利用自制工具将其拼接起来,再根据以往经验尝试焊接。”

随着科技的进步,修复文物的流程和理念也更为先进。以三星堆遗址为例,从三号到八号祭祀坑,文物发掘逐步引入了“黑科技”:金相显微镜、便携式X射线荧光、扫描电镜、超景深显微镜等。郭汉中表示:“如今采用的3D打印技术对修复工作有一定帮助,可以简化某些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