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露这条千亿级黑灰产业链!
2025-03-21↑这是2020年11月侦破的一起公安部督办的自媒体“网络水军”专案,图中展示了涉案团伙“广州某某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的办公区域标语。
↑广州警方提供的手机截图显示了某下单平台APP上的刷单任务及价格。
短短几小时内,刘某在微博发布的信息迅速发酵,被转发超过百万次,获得了5.4亿次阅读,并登上微博热搜榜,标题为“广州一小学体罚哮喘儿童致吐血抢救”。刺激性的字眼和几张“血衣”照片引发了公众强烈关注,舆论矛头直指涉事学校和老师。
然而,不到一天时间,事件发生戏剧性逆转。警方调查发现,这则爆炸性信息竟是刘某一手编造。虚假信息能够登上热搜并获得巨大关注,仅仅是因为花费了760元雇佣网络推手。
近期,广州市白云区人民法院对这起网络散布虚假信息案进行了宣判,刘某及相关网络推手均受到了法律制裁。
案件背后,暴露出一个靠“养号控评”虚增流量的灰黑产业链。这种看似简单、小打小闹的虚假流量“生意”,整体规模已达千亿级别,涉及各大互联网平台。从浏览量、点赞数到交易量,一切都可以“刷”,严重破坏了互联网生态和社会经济秩序。
1
广州市方圆实验小学学生家长刘某因女儿在学校被罚跑步而心生不满。2020年5月,她用化妆水和眼影伪造了“血衣”,并在微博上发布图片,谎称女儿患有哮喘,被老师体罚导致吐血抢救。尽管内容极具煽动性,但这条微博最初并未引起太多关注。
不甘心的刘某通过网络找到了网络推手马某。她总共支付了760元以扩大微博的影响:100元购买1万次转发、160元购买2万次点赞、500元购买10万粉丝。马某在一个名为“某某社区自助下单”的平台上发布了刘某微博链接,最终只花了270元就完成了这些操作。
短短数小时后,刘某的微博内容被大量转发和评论,登上了微博热搜。舆论沸腾,涉事教师遭遇“人肉搜索”和网络暴力。意识到情况不妙的马某试图联系刘某删除聊天记录,但对方已被警方调查。
经公安机关调查,刘某的微博被转发140万余次、评论46.5万余次、阅读量达到5.4亿次。由于散布虚假信息,广州市白云区人民法院判决刘某犯寻衅滋事罪,判处有期徒刑一年六个月,缓刑二年;马某和“某某社区自助下单”平台经营者陈某也被判刑。
据侦办此案的广州市公安局网警支队民警古悦雄介绍,陈某经营的“某某自助下单社区”平台通过API接口程序与其他网站对接,能自动化完成用户的涨粉、点赞等需求。初步统计,该平台涉案流水逾2000万元。
“这类平台技术门槛不高,只需注册一家空壳公司,几台电脑、几部手机,下载一套接码平台,一键下单即可刷高网文阅读量、点赞数和发布虚假评论,且收费低廉。”古悦雄说。
平台不仅与客户素未谋面,对刷炒内容也几乎没有审核机制。“我根本不认识马某,连这条微博的内容都不太清楚。”陈某在庭审时表示,“我们每年要处理几十万条订单,根本无暇逐一核实内容的真实性。”
马某也承认自己没有审核过微博内容的真实性,当意识到是虚假信息时,已经无法阻止大V和网民的转发评论。
2
记者调查发现,案件背后潜藏着大量制造虚假流量的不法网络平台,形成了规模达千亿元的灰黑产业链。在百度检索“点赞平台”,结果显示有2400万个相关链接,几乎所有主流平台都可以刷高流量。具体操作方式主要有以下三种:
一是利用“网赚”类App收集闲散用户流量。例如,在一些App上,用户按照要求进行转评赞操作,可获得积分报酬,完成代刷业务,赚取差价。
“这种操作门槛低、赚钱快,吸引了大量时间充裕的用户。”古悦雄说,参与人员按照平台提供的“剧本”套路写评论,然后截图发给所谓的“导师”进行点评,不符合要求的还要重写。
二是利用技术模拟人工操作,进行批量转评赞,较为常见的是群控软件。2020年9月,深圳市中级人民法院审理了一起专门针对微信平台刷流量的群控软件不正当竞争纠纷案,涉案群控软件主要通过电脑控制真实手机进行批量操作,用于点赞、评论,收取企业的流量营销推广费。
“近年来,刷流量的形式不断翻新,已从早期的人工刷量升级为机器刷量,单一形式也变为综合形式。”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万勇表示。
三是炮制网络‘爆文’,吸引粉丝关注。2020年11月,广州警方对一个“网络水军”团伙展开收网行动,在该团伙窝点内发现了诸如“粉丝为王、买车买房”等条幅。
据办案民警介绍,涉案团伙自2020年4月以来以“广州某某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名义运营,为了赚取广告费,利用自媒体炮制网络“爆文”,发布大量谣言信息,扰乱社会秩序。
“互联网经济中,流量为王。这些空壳公司‘养号’的目的就是赚取流量,收取广告费。用户每点击一次,公司就能赚取一毛钱。但他们发布的内容多为耸人听闻的虚假信息。”古悦雄说。
3
受访人士认为,炮制虚假流量的灰黑产业链操控舆论关注点,极易成为破坏互联网生态、扰乱社会经济秩序的工具,触发诸多社会风险。
记者在“某社区自助下单平台”上看到,“快手刷双击1元100个”,用户只需选择所需流量任务的平台、所需达到的点赞关注量,再填上自己的链接即可下单。记者选择了2.88元刷50个短视频双击,平台提示:为规避监管,短视频需要在发布20分钟后生成任务。几分钟后,记者看到该视频已被超过50个陌生账号点赞。
“如果当天平台所有短视频中点赞量排名前十,则可能被推上热搜榜,曝光量将呈几何级增长。”广州一家传媒公司运营部门负责人说。
近日,上海市长宁区人民法院对一起提供侵入、非法控制计算机信息系统程序案作出判决。被告人姚某研发出一款“直播神器”,可以虚增某电商平台商铺直播间的流量,商家使用该软件营造虚假热闹场面,误导消费者跟风购买。
此外,近年来,上海、广州、深圳等地法院审理的多起涉互联网不正当竞争案件显示,几大互联网公司深受其扰,对制造虚假流量的群控软件公司提起诉讼。
审理腾讯诉群控软件案件的深圳中院知识产权法庭法官钟小凯表示,群控软件抢夺用户注意力,破坏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干扰社会对互联网流量经济的判断。
钟小凯还提到,一些真实用户主动提供账号供刷单团伙使用赚取费用,不法分子可能在用户账号中留下“后门”,窃取用户个人信息、好友信息等隐私,甚至引发诈骗等问题,造成重大隐私泄露和网络安全事故。
4
万勇认为,从法律层面来说,网络虚假流量黑灰产业链根据不同事实和行为性质,可能违反多项法律规定,主要包括反不正当竞争法、电子商务法等。此外,如果为获得虚假流量实施了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的行为,可能构成刑法第286条规定的“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罪”。
但打击虚假流量灰黑产业链仍面临诸多现实难点。广州大学法学院教授欧卫安表示,涉及相关领域的法律较为零散,尤其在刑法领域,对相关行为的认定存在一定争议。万勇也指出,越来越多的网络黑灰产业租用境外服务器或使用国外手机号,甚至雇佣境外人员从事违法行为,增加了打击难度。
相关互联网平台负责人表示,尽管一直在打击“养号控评”以及由此滋生的虚假流量,但群控系统也在对抗中不断更新迭代。最新的群控系统表现为模拟人的行为,不定时、不定量、行为无规律,给防控工作带来一定困难。
法律人士建议,从立法、行政、司法及社会治理等层面多管齐下,提高治理网络黑灰产业链的法治化水平。万勇说,针对司法实践中出现的新型疑难问题,应通过发布指导性案例、适时出台相关司法解释以及修改法律的方式,完善法律治理体系。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声明:“光明网”微信公号刊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欢迎致电010-58926225,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